擔當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文化強省——全省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綜述
2023-07-31 16:45編輯:陸元華
來源:云南發布
縱觀世界文明發展史
一個民族的復興
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強大支撐
一個時代的進步
總是以文化的繁榮為鮮明標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全省文化持續繁榮發展,亮點紛呈,異彩凸顯。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晉寧河泊所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2022年央視國內十大考古新聞;話劇《桂梅老師》榮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電影《九零后》《再見土撥鼠》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一點就到家》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目前全國最大的考古體驗場所云南考古體驗館建成開館;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產品綻放國際舞臺,助力群眾“繡出”幸福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接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省、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七彩云南在守正創新中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
今年1月,我省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意見》,為全省文化建設提供有力指導。隨后,《云南省文藝精品創作專項扶持資金使用管理實施辦法》《云南省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柔性引才實施細則(試行)》等一批措施陸續出臺,為全省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省文藝創作始終聚焦現實生活圖景,傳承文化傳統血脈,文藝園地百花齊放,在各大獎項中收獲累累碩果。
文藝創作實現新突破。2022年,以話劇《桂梅老師》榮獲文華大獎為契機,推動滇劇《張桂梅》、舞劇《幸?;ㄉ健?、雜技劇《聶耳》等一批重點劇目不斷打磨提升,京劇《大山母親》、滇劇《忠誠》、花燈劇《南疆丹娘》、話劇《瀾滄水長》、白劇《阿欣還鄉》等一批優秀劇目創排;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合作創排的音樂劇《綻放》在全國巡演,廣受好評。電影《你是我的一束光》《農民院士》《落地生根》、電視劇《戰火中的青春》等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上映、播出以后產生廣泛影響。
話劇《桂梅老師》在昆匯報演出 雷桐蘇 攝
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宗旨,我省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服務“文化強省”建設,落實“文化潤滇”行動要求,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拔幕笈褴嚒でоl萬里行”惠民演出列入省政府10件惠民實事,僅今年上半年,全省惠民演出達到6992場,觀眾350余萬人次。緊扣“深化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彩云南”主題,持續打造和推廣各類主題閱讀活動,截至今年上半年,共開展6587場活動、728次“書香九進”活動。全面開展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公益電影放映達到6.2萬場次。
著力提升滇版精品圖書影響力,組織策劃出版了《李大釗年譜》《張桂梅》《農民院士》《紐帶——中老鐵路紀行》《中華民族融合簡史》《什么是云南》《極命草木——曾孝濂和他的博物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叢書》《生物多樣性之美》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重點圖書,啟動實施“新時代 新云南·中國報告文學大系”?!独畲筢撃曜V》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張桂梅》等6部作品獲得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提名獎,《犀鳥啟示錄》獲第九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好想長成一棵樹》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云南少數民族經典故事繪本》《大象的旅行——“短鼻家族”北上南歸記》等一批“走出去”項目實現版權輸出。
張勇 攝
以提高全省社會文明程度為目標,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擦亮民族特色文化,傳播志愿服務文化。營造崇德向善社會氛圍,推出張桂梅、楊善洲、高德榮、朱有勇、張順東李國秀夫婦等一批全國重大先進典型。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推進傳統節日振興工程,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6萬余場次。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開展“五個普及”和文化文藝類文明實踐活動11萬余場次。深化移風易俗,開展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實施“五大習慣”養成行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六條風尚”。
立足獨特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資源,我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致力于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滿足各族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讓文化成為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
堅持自信自立、守正創新,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省著力推動文物保護、博物館活化利用等工作,讓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為全社會提供豐沛的歷史文化滋養。 全省文物保護狀況明顯改善,文物考古研究取得突破,文物安全監管得到加強,文物活化利用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以來,我省積極向國家文物局和省財政爭取并落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保單位保護項目150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項目達96項。2019年以來,全省共完成考古調查勘探項目120項、考古發掘項目56個,出土編號器物3.4萬余件;完成元謀猿人遺址及周邊區域古人類與舊石器考古等6個專項考古調勘調查工作,啟動元謀猿人遺址第六次考古發掘。其中,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河泊所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2022年央視國內十大考古新聞、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2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凹t河哈尼梯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助推鄉村振興”,2023年6月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簡牘(2022年9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堅持文物和旅游融合發展,全省557個A級旅游景區中,依托或包含文物保護單位的景區有47個,共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個。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云南段)建設,實施威信扎西會議會址周邊文物保護提升、祥云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6個項目。推出以考古遺址、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為節點的歷史文化旅游線路10條。 扎西鎮江西會館會議會址大門 周清韜 攝 2019年以來,我省實施《云南博物館群建設計劃》,率先開展八類八區博物館群落建設,將“省級備案獨具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公益性博物館和紀念館”納入“美麗縣城”考評指標體系,激發各地建設和發展博物館事業的積極性。目前,全省備案博物館紀念館數量已增至184家,較“十三五”末增加23家,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遍及全省各地的發展格局。利用“一部手機游云南”平臺,率先建設云南博物館數字開放平臺,展示博物館、紀念館的陳列展覽和館藏文物,實現“云游文博”。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云南省自然博物館)基本陳列榮獲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昆明市博物館館藏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被評為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等。 今年6月建成開放的云南考古體驗館,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考古體驗場所。該館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架起了考古與公眾間的橋梁,打造了文物活化利用新樣板。 豐富多樣、獨特迷人的云南文化,是“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最耀眼的名片、最深厚的底蘊,也是云南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寶貴資源。 依托稟賦突出的文化資源優勢和潛力巨大的文化發展空間,以做好系列“文化+”、彰顯文化賦能為路徑,我省積極推動文化和相關產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通過新理念、新規劃、新技術的運用,全面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詩和遠方”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實現聯結與共享。 著力于文化挖掘、文旅融合,探索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新路徑。我省統籌保護與利用關系,印發實施《云南省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三年行動(2023—2025年)》《云南金牌旅游村及最美鄉愁旅游地創建標準》等政策措施,目前,全省創建云南旅游名村213個,推出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1條、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0余條。2022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93億人次,實現收入1888.76億元。今年1至5月,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33億人次,實現收入1049.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66%、33.80%。 挖掘鄭和、徐霞客等歷史名人資源,創作一批文藝精品歌曲、劇目、影視作品;以“傳統技藝+現代創意”的方式,讓云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活起來;探索建立“文化基地+創意園區+人才高地”的“藝術家第二居所”……云南文化強省建設,在推動凝心鑄魂、實現精神富有、鑄就文藝高峰、優化文化供給、深化融合發展等方面持續攻堅突破、出新出彩。 鄭和文化公園晉寧區委宣傳部 供圖 積極發揮非遺資源大省優勢,通過非遺保護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截至目前,我省共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86項、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15項、縣(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766項;傣族剪紙、藏族史詩“格薩爾”、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我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5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19人、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568人、縣(市、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563人,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保護體系。 在抓好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同時,我省不斷探索“非遺+景區”“非遺+基地”“非遺+文創”“非遺+演藝”等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依托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建水紫陶”,布局“紫陶文創+田園度假+觀光體驗”西莊紫陶小鎮,植入相關商業業態,建設紫陶創意園、紫陶博物館、蟻工坊文創藝術空間等,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大理白族自治州依托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白族扎染”,建設“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打造集展、產、研、學、售為一體的非遺體驗AAA級旅游新景區,吸引大批游客參觀、體驗和購物。 彝繡產業表現也格外亮眼,楚雄彝族自治州依托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先后建成彝人古鎮彝繡聚集區、永仁彝繡一條街等產業集群,打響一批彝繡品牌,彝繡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0.21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45億元,帶動當地群眾持續增收、繡出幸福生活。目前,以彝繡為代表的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正逐步轉變成我省特色文化產業,成為我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縮影。 楚雄彝繡亮相紐約時裝周楚雄州委宣傳部供圖 2023年,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成為現象級熱播作品,兔年春節和“五一”黃金周,伴隨著一句“去有風的地方”,七彩云南迎來“影視文藝盤活壯大文化旅游資源經濟消費”的最高峰。據統計,春節和“五一”假期期間,我省游客量同比大幅增長,其中,今年“五一”假期前3天,大理州共接待旅游者210.84萬人次,同比增長363%。積極主動做好“招引影視創作生產、壯大文旅資源經濟”工作,我省以“影視+文旅”帶動影視受眾認識云南新形象,實現“云南印象”從符號到形象、到品牌、到生產力的轉化,用影視文藝撬動和盤活云南文旅資源,實現文化旅游業從“門票經濟”“觀光經濟”向“綜合消費經濟”轉變。
在固本開新中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省持續推動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助力旅游演藝、鄉村旅游、文化遺產旅游蓬勃興起;推動發展數字+文化,“云閱讀”“云視聽”“云旅游”等,為人民群眾帶來多彩文化生活……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創造 以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 云南正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 塑造活力云南、團結云南、綠美云南 開放云南、溫暖云南新形象 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云南故事 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 作出云南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