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溜索,一個碩士生的鄉村檔案
2023-05-27 11:11編輯:陸元華
來源:人民網
5月16日,云南省巧家縣城新華路的巧家縣文化館2樓展廳,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盧俊糖為前來觀展的巧家縣城中學生講解《流動的村莊:金沙江溜索多媒質檔案展》。
兩天前,盧俊糖從昆明回到金沙江畔的拖姑村茅坡社(茅坡村民小組),從茅坡社到縣文化館展廳,盧俊糖做了兩件事:看望父母,講解溜索。
在盧俊糖的意識里,這是一次深思熟慮后的告別。
從看到廈門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公示的那一刻開始,盧俊糖意識到離拖姑村會越來越遠,既然回不到村莊,那就把村莊裝進記憶里!
航拍下金沙江畔村莊,拖姑村只是其中之一,曾經的推溜人改變了生存方式。盧俊糖 攝
2001年,巧家縣茂租鎮拖姑村茅坡社又建起了干海子溜,被金沙江阻隔的茅坡社與外界連接更加便利,盧俊糖的父親盧明友重操推溜舊業。在此之后10余年的時間里,干海子溜讓盧俊糖一家的日子逐漸變好。
2013年,一條沿江公路穿過拖姑村,結束了拖姑村的溜索時代。
“從小在溜筐里長大,我不想看著溜索因為交通變化而消失?!睂τ诹锼鬟@種交通工具,盧俊糖有著別樣的感情。
2019年,盧俊糖在網上看到一張照片?!罢掌?,我的父母和妹妹,以及另外兩名推溜人,整整齊齊地站在家門口的溜索前,望向鏡頭,我突然意識到家鄉正在發生巨變,于是,我決定拿起攝影機,記錄下快速變化的老家?!边@是盧俊糖策劃《流動的村莊:金沙江溜索多媒質檔案展》的初衷,也是他真正認識拖姑村的起點。
2020年,盧俊糖考入云南大學攻讀影視人類學碩士,當學業需求和故鄉情懷不期而遇,收集、整理、研究家鄉的變遷變得順其自然。
2023年,以溜索為切入點的拖姑村影音檔案展向大眾開放,通往未來的路,關乎人們對鄉村變化的認同。
干海子·推溜
2023年5月13日,小石盤上的干海子溜,盧俊糖的父親盧明友腳踩溜索,手扶溜筐演示如何用人力推溜,動作熟練,黝黑的臉龐上露著一絲自豪。
5月13日,盧明友演示推溜,站在溜索上,推溜人無異于“走鋼絲”。田朝艷 攝
拖姑村位于金沙江南岸,處在兩省三縣交會處,金沙江上游80公里是巧家縣城,白鶴灘水電站便建于此;金沙江下游40公里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對坪鎮,直通溪洛渡水電站,處在中間的拖姑村等地一直不通公路。挖路、鑿壁、釘船、建溜、修橋……村民試圖把被大山大水阻隔的大地連接起來,便捷的出行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1995年,拖姑村道角社(現道角村民小組)的曾道友和曾道才兩兄弟,邀約包括盧明友家在內的村里最為貧窮的6戶人家合伙在茅坡社江邊的田尾壩建溜,試圖在這“兩山夾一江”之地找尋生存之計。6戶人家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在堅硬的懸崖峭壁上打下樁,拉上鋼索,安好溜筐,建成了拖姑村的第一座人力溜索——三叉石溜。
推溜成了一個新潮職業,坐溜也成了金沙江沿岸群眾的全新體驗。20世紀90年代期間,溜索盛行,僅拖姑村就有5條。交通方式限制了拖姑村的發展,而溜索的興建重塑了村莊的社會關系,將茂租鎮、對坪鎮、三江鄉等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加速了經濟貿易往來、人口流動。
以前,拖姑村村民需要翻越崇山峻嶺,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最近的茂租鎮集鎮。有了溜索后,村民可以輕松實現半小時到達對面最大的集鎮對坪鎮,溜索在村民心里占據著重要位置。
兒童時期的盧俊糖覺得坐溜索是件好玩的事?!疤鞖鉄岬耐砩?,父親會把我放在溜筐里推到中間吹江風?!边@樣的場景一直刻在他的記憶里。
5月13日,盧明友蹲在小石盤上,在廢棄的溜墩和盎然的黃角樹之間,講述干海子溜的歷史。田朝艷 攝
2001年,為了長遠發展,盧明友自己修建了干海子溜,建在家門前的小石盤上,改用發動機推溜。溜索的設計、改造全由盧明友自主完成?!敖ㄈ媸?,兒子出生;建干海子溜,女兒出生?!眱蓷l溜索和兩個孩子有著特別的緣分,在他的眼里,溜索也是他精心守護的“孩子”。提及當年如何建溜、推溜時,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眼里又有了光。
從金沙江沿江公路穿過盧俊糖家的院壩就到了小石盤,作為曾經重要的交通要道,小石盤一度成為村里的地標。但到了2013年,一條沿江公路從拖姑村北部穿過,將沿線的村莊串聯了起來,溜索退出了歷史舞臺,推溜16年的盧明友失業了。2018年,拖姑村上游 20 公里處建起一座雙向兩車道的拱橋,金沙江流域巧家境內的8條溜索徹底停運。
推溜人失業了,盧明友再次回到工地上打零工。
拖姑村廟地村民小組的張天朝每次看到盧俊糖,總喜歡說:“以前你爸爸經常背著你推溜,現在你都長這么大了?!痹涀鳛楹匣锶说膹執斐?,也參與一起推溜,而后到四川省攀枝花市挖煤,看著年輕后生已長大成人,才意識到推溜已成歷史?!澳菚r候年輕天不怕地不怕,現在想想都后怕?!睂τ诋敃r的他們來說,推溜由不得你考慮危不危險,只是一種生存方式。
曾經和盧明友、張天朝一起穿梭在溜索上討生活的推溜人,盧明芬外出務工,楊保國生病在家,盧明興在家務農,邱付文、鄭昌鳳在家經營小賣部……大家又重新找到生存之路。
“你上次帶走的溜索滑輪什么時候拿回來?”5月13日,前腳剛進家門的盧俊糖就迎來母親的追問。對于他們來說,溜索雖然已被廢棄,但仍然是不可割舍的情感。
“媽,只是拿去展示,要還你的?!北R俊糖邊走向小石盤邊回答。
小石盤曾是干海子溜的“碼頭”,是一塊凹凸不平約500平方米的巨石,在有泥土的地方,盧明友種下的樹已經成活。
沒事的時候,盧明友和妻子喜歡坐在小石盤上吹風,思念在昆明讀書的兩個孩子,看著銹跡爬滿干海子溜,青苔長滿溜墩,任它們在風雨中飄搖。
如今,拖姑村只剩下兩條溜索銹跡斑斑地掛在江上,干海子溜就是其中之一。
茅坡社·記錄
茅坡社是當地人的習慣叫法,現在的行政名稱為茅坡村民小組。
“我注定是要離開的?!弊x小學時,盧俊糖每天凌晨5時起床,沿著山坡爬到與學校齊平的垂直高度,再穿過兩條大水溝和三座山脊才能到達拖姑小學?!爱敃r很渴望趕緊長大,那樣就可以在鎮上讀初中住校,不用每天走這么遠的路?!?009年小學畢業后,盧俊糖乘坐溜索走出茅坡社,到巧家縣第三中學求學,第一次來到縣城的他已經堅定了未來的路。
“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去?!边@是盧明友一直教育孩子的觀點,他希望自己沒能走出大山的遺憾,通過孩子來彌補。
盧俊糖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不斷努力,成了村里唯一的研究生?!拔铱偸窍肫鹄霞?,想起那我拼盡全力逃離,又念念不忘的江邊小村——拖姑村?!痹谕馇髮W的他,內心始終牽掛著家鄉。
每次回到茅坡社,盧俊糖觀察到村莊的種種變化,集體經濟消失、溜索停運、村莊布局改變以及鄰里關系、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從大學本科學習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開始,盧俊糖就一直想為溜索拍一部紀錄片,但總是缺乏時機。
2019年,盧俊糖無意間在網絡上看到了一組照片——羅懷學拍攝的《金沙江上的推溜人》,其中一張照片就是他的父母和妹妹以及另外兩名推溜人,他們整整齊齊地站在干海子溜索前,望向鏡頭?!翱粗掌臅r候,我意識到家鄉正在發生巨變,我決定拿起相機,快速記錄家鄉?!迸臄z家鄉的同時,盧俊糖也在多方打聽尋找攝影師羅懷學?!拔胰サ剿k公室,他向我展示了他從2011年起拍攝的金沙江溜索照片資料,特別精彩?!笨粗粡垙埑蔀闅v史的照片,盧俊糖萌發了全面記錄家鄉的念頭,但對于如何記錄還沒有系統方案。
2020年,盧俊糖考取云南大學影視人類學碩士研究生,他的研究課題與想為家鄉變遷做記錄的想法不期而遇。在導師陳學禮的指導下,盧俊糖確定了《懸空:金沙江溜索與拖姑村人地關系》的選題,開始系統性收集金沙江溜索影音檔案。
盧俊糖利用寒暑假,采取田野調查的方法輾轉于拖姑村,與拖姑村隔江相望、溜索相連的金陽縣收集村民家中的老物件、照片、視頻和文件,同時到巧家縣融媒體中心、檔案館、地方志辦以及云南省圖書館等地查閱資料,以溜索為切入點,詳細記錄村莊、村民在時代變革中發生的變化。
3年時間,盧俊糖收集了300余張老照片,近100份文件資料;同時整理了三代人的口述資料,完成40余萬字文本;拍攝了30余戶家庭的全家福,以及村莊日常生活影像。影像資料包括推溜人、在溜索上發生事故的村民、通過溜索買豬的老板等,試圖通過個人的生命史,來理解溜索運營時期拖姑村的地理環境、社會環境、生活水平和人際關系等。
盧俊糖收集到的一張拍攝于1993年的老照片。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一個小孩闖入鏡頭。
這種鄉村生活形態的喜感,留給盧俊糖印象至深。 宋文貴 攝
“我收集到一張特別有意思的照片,我的幺外婆帶著我的舅舅、孃孃在照相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孩子跑過來,這個孩子就被拍下來了。模糊的身影,泛黃的老照片,非常有歷史感和時間感?!北R俊糖說到這張照片時臉上有了幸福的笑意。
“從故鄉走出來后,我早已不再是故鄉的人?;剜l,我已成了一名觀察者而非當地人——盡管我很熟悉那里的一切?!边@是盧俊糖寫在《我該如何呈現故鄉》的困惑?!白隹谑鍪窌r,我和我爸聊了8個小時,和我媽聊了6個小時,對村莊怎么來,人們怎么走出去,有了清晰的認識?!睆挠^察者到記錄者,從朦朧到清晰,他重新認識了村莊,消除了惆悵。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像一艘漂流在灘口上的船,四處尋找可以??康钠届o港灣,而村莊就像江水,時刻處在流動之中?!北R俊糖解釋為什么將溜索展命名為《流動的村莊:金沙江溜索多媒質檔案展》,經過對拖姑村的觀察和記錄,他認為流動是一種變化。
新華路·策展
新華路54號,巧家縣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和個人情感表達不謀而合。
“縣城是一個特殊的紐帶,是城市文明傳輸到鄉村的驛站。在巧家縣城辦展,想讓巧家人民通過了解溜索的歷史,增強對鄉村文化的認知和認同?!薄读鲃拥拇迩f:金沙江溜索多媒質檔案展》主要策展人鄧國戈說。
2021年6月1日,盧俊糖走進了巧家縣文化館館長鄧國戈的辦公室,陳述了辦一場關于溜索的影像檔案展覽的想法。
“當時我們正好想以巧家的交通變遷獻禮建黨100周年,而小盧收集的資料更宏大、全面,把鄉村的變遷客觀、全面、鮮活地記錄下來。通過交流,我們很快達成了共識,決定舉辦溜索檔案展,以反映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编噰暾f。
由于主觀意愿和客觀環境的沖突,這場展覽終于在2023年3月20日呈現在大眾面前。
5月16日,盧俊糖對策展內容做講解,歷時3個月的展出宣布結束。湯富堯 攝
第一部分《溜索記憶》中28張溜索的照片將觀眾帶入到溜索時代。鸚哥村葫蘆溪溜,拖姑村三叉石溜、干海子溜,田壩鄉顧家溜,炎山鄉麻柳坪溜,大寨子鄉毛坡溜………讓大眾了解到除了知名的鸚哥溜,金沙江沿岸還有很多溜索,直觀地看到了村莊幾十年的變遷,沿岸人民探尋生命可能的種種努力。通過鮮活的載體,真實完整地反映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讓觀眾去感受,去回憶,去思考。這是巧家縣文化館布展時追求的原則。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村莊,金沙江溜索影音檔案展連接了村莊的過去與未來。網友@錢克高通過網絡看到展覽后,寫下留言:“時代的滾滾洪流卷攜著歷史奔騰向前,這些珍貴記憶不應消逝于時間長河。為盧先生點贊?!?/p>
溜索成為歷史已是事實,隨著溜索的停運、奧威大橋的拆除,重新修建一座像鸚哥大橋一樣的橋成為了拖姑村人新的期盼。
“經過這次的收集整理,我了解到人總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存環境而不斷遷徙?!?月20日,盧俊糖完成了以溜索為選題的碩士研究生答辯,即將奔赴人生下一旅程——廈門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
盧俊糖的人生旅途注定與拖姑村漸行漸遠,但這次,將村莊的檔案裝進心里的他,不再惆悵。
不再推溜后,盧明友一家在茅坡社開了一個小賣部。小賣部和老房子坐落在沿江公路的兩側,老房子土墻灰瓦,圍墻外的芒果樹枝伸進了院壩內,綠色的象牙芒果掛滿枝頭。
院壩10余米外的小石盤上,幾棵黃桷樹挺拔生長。黃桷樹是金沙江邊常見的植物,它適應性極強,有泥土就能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