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2023-04-14 16:10編輯:譚昌國 陸元華
巧家縣第三中學 楊偉
史料在教學中運用實效最大化,就需要在教學手段和史料的收集、篩選上進行研究,更好地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尊重歷史史實,深入地理解歷史。初中歷史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史料教學的優勢,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用的必要性
為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教師將史料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歷史事件還原于具有立體感真實感、空間感的歷史環境中,從視覺和聽覺等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歷史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
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有些學生歷史學科基礎薄弱,遇到比較籠統、抽象的知識難點時理解有困難,這就可以借助史料幫助他們深入地了解知識點,透過歷史的表象,認識事件的本質,減輕其學習的難度,促進他們對學科知識的理解。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選擇史料時,教師應該選擇與教學密切相關的,以及教材上沒有涉及的或者涉及不夠的內容。長期積累史料,能不斷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學科視域。一般而言,史料的綜合性很強,學生在學習史料時不僅能夠獲得歷史知識,還能夠學到與史料相關聯的其他領域的知識,比如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此外,如果學生對史料中的內容產生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會促使他們主動查詢、了解,通過自主探究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二、巧用史料提升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1.創新教學模式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受重視。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中考命題,史料研讀無所不在。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既要注重對學生歷史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正確的歷史價值觀,讓學生建立起對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夠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形成獨立、清晰而又明確的判斷。教師可以先拋出問題再展示史料,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也可以在此環節設置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活潑。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教材無法完整呈現所要學習的歷史史實。因此,教師應該牢固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整合、優化數字時代所提供的豐厚教學資源,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轉變成生動的場景或事物,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體驗。
3.重視對教學史料的收集和篩選
初中歷史教學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歷史,力求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了解歷史史實。教師應該注重自我專業知識的積累,通過平時在史書典籍、歷史學者著作、教輔資源方面的學習,選取對歷史教學有價值的史料。教師在收集史料的過程中,盡量選擇研究價值高的第一手史料,既要注重史料的真實性,也要懂得如何篩選適合學生學習的史料,對史料的內容難度進行嚴格把控,選用學生普遍都能理解的史料,避免出現學生難以理解、占用時間太多的情況。在兼顧學科真實性、學理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選用史料的趣味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授學生以“漁”,教會學生運用史料的方法
笛卡爾曾說過:“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蔽覈湃艘舱f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科學地運用史料理解教材內容。教師通過示范性引導,讓學生了解教師所采用的“史觀”和“史法”,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使用史料、研讀史料的一些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可見,巧用史料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生由“看”“引”“思”而后“得”,授之以“漁”,可使他們由“學會歷史”變為“會學歷史”。